內外墻板、疊合板、陽臺、空調板、樓梯、預制梁、預制柱等建筑部品,在工廠車間生產加工完成,再將預制好的房屋構件運至工地進行裝配作業,實現成批成套地工業化生產,這就是目前各地正在推廣的裝配式建筑。
自2017年11月9日住建部認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30個城市為靠前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后,這些城市的裝配式建筑發展引擎便正式開啟。據住建部統計數據,2015年全國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僅為7260萬平方米,而2018年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達到約2.9億平方米,復合增長率達到35%左右。
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施工高效……與傳統的現場澆制建造相比,裝配式建筑因擁有諸多優勢而被建筑行業高度重視。
2017年3月,住建部下發《“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下稱《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積極推進地區達到15%以上,鼓勵推進地區達到10%以上。
同時,根據《方案》,到2020年培育50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500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設30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科技創新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
2019年10月17日,住建部已發布《關于組織申報第二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產業基地的通知》,第二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呼之欲出。
實際上,借助2016年政策東風,裝配式建筑行業進入井噴期,各地的裝配式建筑得到快速發展。
2017年1月,北京市住建委宣布要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到2020年北京將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的目標;據北京市住建委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北京已開工裝配式建筑約900萬平方米。
2018年10月,上海住建委透露,上海市裝配式建筑落實總量已超4000萬平方米,4個基地入選國家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2019年2月3日,上海市住建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明確裝配式建筑實施范圍和相關工作要求的通知》,新建民用建筑、工業建筑應全部按裝配式建筑要求實施。
根據《湖南省住宅產業化生產基地布點規劃(2015~2020年)》,2020年,長沙市有望形成千億級現代裝配式建筑產業集群,全市新開工建設的商品住房裝配式建筑比例將超過45%。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認為,在全國推廣裝配式建筑既符合國情需要,是在環保要求下,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可以解決目前多地出現維權的質量問題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但市場接受、形成格局需要時間。
廣深裝配式建筑面積將達30%
裝配式建筑近年來雖已進入快速發展通道,但由于與傳統的建造相比,成本高企,不少企業難以接受。據業內人士透露稱,與傳統建造方式比,裝配式建筑的成本要高出300~500元/平方米左右,行業發展仍靠政策獎勵。
以上海市為例,對總建筑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以上,且預制裝配率達到45%及以上的裝配式住宅項目,每平方米補貼100元,單個項目較高補貼1000萬元;再如北京,對于實施范圍內的預制率達到50%以上、裝配率達到70%以上的非政府投資項目予以財政獎勵;天津對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裝配式建筑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在深圳,2018年已將裝配式建筑示范基地與示范項目納入《深圳市建筑節能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按照規定,國家級、省市級示范基地將分別獲得較高上限為100萬元、50萬元的資助,示范項目根據實際情況較高可獲得500萬元資助。
在政策鼓勵引導下,截至2018年底,深圳全市裝配式建筑規模突破1300萬平方米。今年2月,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文件,將深圳評為廣東省首個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而在深圳一大型裝配式建筑項目施工現場,即便已是晚上10點過,記者工地旁的天橋上看到,被圍擋起的建筑工地依然燈火通明,大貨車在工地來回穿梭,大量預制柱等預制建筑部品堆放在工地中央,現場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深圳目前在大規模推廣裝配式建筑,由于有一定補助,企業開始慢慢接受這一生產方式,這也是不少工地施工周期縮短的重要原因。
今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落地,并將“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確定為大灣區合作六項基本原則之一,并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據了解,到2020年,大灣區大部分城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在15%~30%左右,其中廣州、深圳裝配式建筑面積將達到30%左右。
實際上,相比其他沿海城市,旅游大省海南更注重建筑環保,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此前正式印發文件,要求至2022年具備條件的新建建筑原則上全部采用裝配式方式進行建造。
“裝配式建筑尚處在起步階段,面積占比不斷攀升。其應用解決了當下的用工荒,亦可大幅壓縮工期。”嚴躍進表示,但行業尚起步,企業未能達到規模化生產,設計預制件和現場施工銜接不夠完善,造成目前建造成本高企,未來能否破解建筑新命題,考量著企業、學術機構和政府智慧。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