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冰與火之歌的一年。
這一年,貿易戰、資本寒冬、房地產周期、經濟下行等詞語幾乎掛在每個人嘴邊。
這一年,裝配式建筑發展如火如荼,綠色農房、互聯網電商定制銷售模式、產銷分離等新賽道高調開啟,結構體系愈辯愈明,標準圖集不斷完善,各省市利好政策陸續出臺。
2020年,我們期待著與您繼續同行,共創裝配式建筑發展新局面。
2020年,在中國現代史上會是一個挺重要的年份,因為兩個數據。
靠前,2020年是全面小康年。
第二,我們的人均GDP將超過1萬美元。其他國家的人均GDP什么時候超過的1萬美元?歐美國家比中國早了將近40年,東亞其他國家比中國早了30年。
邁過周期 城鄉融合趨勢漸明
在所有的經濟周期規律中,房地產周期稱為“周期之母”。
參考納瑟姆曲線來看,世界城鎮化發展都會經過這種類似正弦波曲線的上升過程。每個國家城鎮化都要經過三個階段,中國也不會例外。

人口拐點和城鎮化率拐點就是房地產行業的拐點。2003年出現的“民工荒”標志著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2018年人口負增長讓城市化人口越來越少,城市發展正式進入緩慢期。
拿地不易、賣房不易,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依次遠去,野蠻生長過后,國家將目光投向廣袤農村。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了“三步走”目標,標志著我國城鄉關系經由“統籌發展”、“一體化發展”階段,正式邁向“融合發展”。
《意見》明確,通過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將有效解決土地要素市場在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統一這一問題,宅基地將進一步“放活”。鼓勵農村盤活閑置宅基地和閑置房屋,縣級政府還可以有效利用鄉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設用地,并探索對存量宅基地實行退出有償。也就是說,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2020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則為農村市場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新《土地管理法》明確了集體用地入市條件。集體用地將成為開發商拿地的新途徑;村集體有可能會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生力軍進入到房地產開發領域,與傳統的開發商相比,由于自身土地成本低,資金壓力小,開發模式更加靈活多樣。
隨著城鄉融合趨勢漸明,農村土地市場打開,恰與裝配式“短平快”的建造特征相符,為2020年裝配式建筑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利好釋放 行業需苦練內功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三農問題解決步伐不斷加快。農房問題成為繞不開的歷史關口。
面對農房數量大、區域散、問題多、欠賬多的困局——“放活”的宅基地如何建?建什么樣的農房?怎么建?使用什么材料建?
這些問題關系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關系著“兩不愁三保障”總目標的實現,關系著農民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提升,更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回望2019年,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重點提出,以發展新型建造方式為重點,深入推進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筑,積極化解建筑材料、用工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加快完善裝配式建筑技術和標準體系。
隨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農村住房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 “推廣應用農房現代建造方式。要應用綠色節能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探索裝配式建筑、被動式陽光房等建筑應用技術,注重綠色節能技術設施與農房的一體化設計。”
今年七省著手貫徹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試點工作,能看出政府對建筑行業改革的迫切要求。
通過發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提升農村自建房安全保障,并通過產業技術標準、產業培育等手段推進地區的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建筑產業現代化,以鋼結構裝配式住宅為試點,優化農村住宅升級改造,拉動區域產業發展,解決“民工荒”,可謂一舉三得。
而隨著新農村社區建設視角等多元住宅發展主導新農村建設,旅居一體化,田園度假、鄉村養老等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對建造要求均需要較高標準,傳統農村工匠無序建造方式必將被逐步淘汰,綠色環保快速安全的裝配式建造方式會廣泛應用和普及。
隨著城鄉“融合”、翻天覆地,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將逐步發力。
回望2019, 裝配式建筑企業布局逐步下沉,網銷模式創新不斷,行業平臺愈加活躍,大規模的裝配式智能工廠如雨后春筍,頭部房企紛紛入局,各個建筑體系不斷成熟,生產工藝與施工工法不斷完善,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逐步脫穎而出......
2020年,農村大地,風潮正起;中國制造,方興未艾;供應重構,模式賦能;體驗經濟,美好爆發....
站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起點,我們有理由期待,這個十年,將是裝配式建筑的黃金十年;這個十年,將是唯有創新練好內功才可行穩致遠的一年;這個十年,是攜手深耕,共同進取,終將抵達行業新生的十年。